澳大利亞聯邦(英語:TheCommonwealthof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其領土麵積7692024平方公裏,四麵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首都為堪培拉。作為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全球第12大經濟體、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其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國家,因此被稱作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球排名第1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7742美元,排名世界第5,在2000萬人口以上的國家中排名第一,遠高於美國,英國等其他主要英語國家。澳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和手持麥穗的國家之稱。
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澳大利亞資源是很多國家極為羨慕的,英語中甚至有一個詞組專門形容澳大利亞Theluckycountry,意思是說澳大利亞的氣候、曆史、生活方式各方麵都比較幸運,國民不需要太辛苦勞動,隻要讓牛羊隨便吃草,在地上挖礦就可過高水平的生活,而且沒有受到兩次世界大戰戰火的侵擾。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澳大利亞的高科技產業近幾年有較快發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所提高。
自197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經濟經曆了重大結構性調整,旅遊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當前已達到70%左右。黃金業發達,已經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金大國。澳大利亞郵政是世界上少見的賺錢而不需要政府補貼的郵政係統。
電影
澳大利亞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澳大利亞即開始製作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二戰後的澳大利亞電影業處於停頓狀態。直至20世紀70年代,工黨領袖惠特蘭為首的執政黨政府設立澳大利亞電影發展公司,後改名為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AFC)。電影委員會設立了政府自己的電影製片機構澳大利亞電影局,拍攝大量的電影,成為澳大利亞史上第一輪的電影製作熱。
至今,澳大利亞製片人和導演以其獨特風格為自己在全球電影業贏得了無可爭辯的地位,且有力影響了好萊塢,很多好萊塢大製作電影指明需要澳大利亞演員主演。澳大利亞旅美電影人在好萊塢因此被稱為“桉樹葉幫”,包括現今活躍於好萊塢的多位製片人、導演和演員。
文學
1973年,澳大利亞政府成立藝術理事會文學委員會,文學開始大力發展,本土文學創作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例如馬庫斯·克拉克於1874年創作《無期徒刑》。19世紀晚期,澳大利亞的叢林詩人為尋求更多自己的“澳大利亞化”歸屬感,開始走出英國傳統文化的影子。20世紀20年代起,優秀澳大利亞文學作品有《庫納爾杜》、《卡布裏康尼亞》和《可憐的家夥,我的故鄉》。
傳媒
澳大利亞有四大報業集團:先驅報和時代周刊雜誌集團、默多克新聞公司、費爾法克斯公司和帕克新聞聯合控股公司。其中,默多克新聞公司發展最快,現今還買下了英國的《泰晤士報》和美國的《紐約郵報》,已成為國際性的報業集團。主要報刊有:《澳大利亞人報》、《悉尼先驅晨報》、《世紀報》、《金融評論報》、《堪培拉時報》。澳有期刊1400多種,《澳大利亞婦女周刊》是發行量最大的刊物。《公報》周刊(1880年創刊)是最老的刊物之一。澳聯合新聞社是澳最大通訊社,總部在悉尼,1964年起與路透社結為聯社。
體育
澳大利亞是體育運動大國,體育相當普及。國際運動競技場上,澳大利亞的板球、曲棍球、籃網球、橄欖球和聯盟式橄欖球具有第一流水平;自行車、賽艇、遊泳也名列世界前茅。國內其他流行運動還有澳式足球、足球、賽馬、賽車、網球、籃球、高爾夫球和田徑。
習俗
澳大利亞人喜歡喝啤酒,閑暇時光尤其是周末,許多人喜歡聯朋約友到酒吧飲酒談天、欣賞音樂,或者到公園燒烤遊樂。澳大利亞的城市都給人開闊的感覺,有很多開闊的公園和綠地點綴其間。澳大利亞絕大多數的公園是免費的,公園連圍牆也沒有,四麵八方都是進出公園的小徑。便利的交通也可以毫不費力地將人們帶入城市近郊的國家公園。
無拘無束是澳大利亞人的最好概括,澳大利亞有特別濃厚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氣氛。人們日常互相直呼其名(隻稱呼名,不稱呼姓),老板和員工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都如是。在兩大城市悉尼和墨爾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看見穿筆挺西服的白領人士或白領麗人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築物門前的台階上吃簡單的午餐,如三明治或熱狗,白領人士坐在街上吃便當,同樣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同樣的場麵在東京或香港這樣的地方是難以想象的。
娛樂
澳大利亞人熱愛戶外生活,例如:爬悉尼大橋,360度飽覽悉尼港的壯麗景色。與海豚暢泳,參觀企鵝天堂,來澳大利亞看野生動物,騎駱駝漫步,騎馬、探險,各種精彩刺激的活動應有盡有。
澳大利亞人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東方人的矜持。他們興趣廣泛,喜歡體育運動,如衝浪、帆板、賽馬、釣魚、地滾球、澳式足球(Australian Rules football,俗稱footy)、板球(cricket)、橄欖球(rugby)、籃球(netball)及遊泳等都有眾多的熱衷者。
澳大利亞移民福利
澳大利亞的醫療保健製度是一個覆蓋全民,人人受益的體係。澳現行醫療製度是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逐漸發展形成的。澳醫療保健實行聯邦、州和地方三級政府管理,聯邦政府承擔患者一般的治療和藥物費用,為公立醫院、家庭、居民區衛生保健等提供經濟上的援助;州和區政府主要為居民提供切實的醫療服務,包括大多數急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療,還向居民提供多種社區和公共衛生服務,包括學校保健、口腔保健、母嬰保健、職業保健、疾病控製和各種健康檢查;地方政府主要負責環境控製,如垃圾的處理、潔水的供應和健康檢查,同時提供一係列家庭衛生保健服務和預防性的個人免疫服務。2008年度澳醫療保健支出1040億澳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9.1%,人均醫療支出4507澳元;設有1,314所醫院,其中公立醫院762所,私立552所;病床總數84235張,平均每千人擁有4張病床。每10萬人擁有266名醫生、968名護士,人均醫療服務13次,88.9%的孩子實行了免疫接種。
福利:
兒童助養費 50-300澳元/人/兩周
特別救濟金 350澳元/人/兩周
兒童早期教育津貼 100澳元/人/周
失業救濟金 350澳元/人/兩周基礎教育、醫療 免費
分娩津貼 4000澳元/次
高等教育學生津貼 330澳元/人/兩周
國家退休金
視個人情況而定澳大利亞於1910年開始建立社會保障體係,是世界上實行社會福利製度最早、社會福利最好的國家之一。新移民抵達澳大利亞後,馬上可以享受免費醫療保健及家長津貼等福利。
澳大利亞社會保障津貼種類齊全,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養老金:澳大利亞享受養老金的男子需65歲以上,女子60歲以上。領取者的妻子即使本人無資格享受養老金也可領到養老金。能否領取養老金或領取多少,將根據有關人收入、資產而定,並要滿足居住條件的要求。年金與通貨膨脹率掛鉤,每兩年調整一次。凡領取養老金者可以得到優惠的醫療藥品和其他衛生保健待遇。政府對享受養老金者提供的其他優惠包括減收交通費、地方稅、電費和汽車注冊費等。
二、家庭子女補助金:凡養育一個或一個以上子女的人可以得到補貼,但取得這筆補貼必須經過對家庭收入和財產情況的調查。家庭補貼通常每兩個星期發一次,交給主要監護人,一般都是交給孩子的母親。孩子助養費的領取根據一個有孩子的家庭年收入情況而定。
三、殘疾人和病人救濟金:因傷殘而領取撫恤金的人和因患病而領取臨時補貼的人,接受康複治療和培訓,父母或監護人因孩子身體、智力或心理傷殘而需要在家裏得到護理和照顧的可以領取殘疾人和病人救濟金。已經就業或者正在接受培訓但是不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傷殘者可以領取交通費補貼;長期在家照顧嚴重傷殘的養老金領取者或領取其他補助者的人可以得到護理者補貼。
四、失業救濟金:對於正在尋找職業的失業者或為尋找工作機會正在接受教育、培訓或安置的失業者,為使其能得到足夠的收入,以維持他們自己和家屬的生活所發放的補貼,有"尋找工作補貼"和"重新開始津貼"等;失業救濟金額度目前為每人每兩周約410澳元。新移民在抵達澳大利亞兩年後才有資格申領。
五、孕婦補助金:居住在澳大利亞,且孩子在澳大利亞出生的孕婦,可以申請孕婦補助金。如在前往澳大利亞定居途中孩子生在船上的產婦,以及在澳居住一年以上的外籍孕婦,也能享受此種補助。每分娩一個孩子 時,可得到一次性分娩津貼。
六、全民享有免費醫療保健:國民保健(Medicare)是澳大利亞國家健康保險計劃,新移民可以即時享有大多數免費醫療服務,國民保健病患者也可享有免費公立醫院的治療。國家將會為病人支付:看醫生的費用、在公立醫院手術、住院(包括藥品和飲食)的費用,通常情況下,開業醫生和醫院與政府實行統一結賬,病人隻需刷卡而不需要付費。國家雖不會為病人支付買藥的費用,但政府通過“醫藥補貼計劃”對許多醫藥處方給予補貼。
此外,還有學習津貼、邊遠地區津貼、看護津貼、配偶津貼、電話津貼、房租津貼、交通津貼、托兒津貼等,但大多數新移民要等兩年才有資格申領部分社會保險補貼,其中包括失業救濟金和學習津貼。新移民抵達澳大利亞後即可享受的福利包括醫藥津貼、孩子助養費、特別救濟金、大學獎學金和學費免息貸款的償還等項。澳大利亞是高福利國家,是全世界公認的社會福利事業的先驅。
基本福利製度具體體現在:
1.從小學到高中12年的免費義務教育;
2.大學學費比留學生低2/3,並且是免息政府貸款;
3.十八歲前,享受福利部的小孩津貼;
4.十八歲後,享受學生津貼;
5.全民享受免費醫療保健;
6.60歲的女士和65歲的男士享受養老金;
7.低收入津貼;
8.失業救濟金;
9.多子女津貼(5000澳幣/人);
10.未婚父母津貼
11.單身父或母津貼等
免費教育澳大利亞實行從小學到高中12年的免費義務教育,凡是澳籍的公民、取得綠卡的移民、取得臨時居留權的新移民都可以享受這一待遇。
免費醫療服務澳大利亞有超過1,100所醫院,其中六成以上是公立醫院,平均每千人擁有4.5張病床。澳大利亞約有4.2萬名注冊醫生和19萬名注冊護士。國民保健(Medicare)是澳大利亞國家健康保險計劃,新移民可以即時享有大多數免費醫療服務,國民保健病患者也可享有免費公立醫院治療,你應在抵澳後盡快去就近的國民保健辦事處登記(登記不是自動的),請隨身帶好你的護照和證明你是澳大利亞永久居民的簽證批準信。
國家將會為病人支付:看醫生的費用、在公立醫院手術、住院(包括藥品和飲食)的費用,通常情況下,開業醫生和醫院與政府實行統一結賬,病人隻需刷卡而不需要付費。國家雖不會為病人支付買藥的費用,但政府通過"醫藥補貼計劃"對許多醫藥處方給予補貼,低收入者(家庭年收入不超過24,000澳元)在藥房購買處方藥時僅需支付2.60澳元,其餘部分由政府補貼。
澳大利亞每年政府預算的1/3是用於醫療事業,可見政府對國民健康保障力度之大。
澳大利亞中小學及職業學院由各州或領地的教育部負責管理,聯邦政府撥款資助,大學則由聯邦政府統一管理。凡澳大利亞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均享受免費的中小學教育。澳大利亞全國有42所大學及230多所專科技術學院。各學校的學曆文憑各州相互認可,澳大利亞的學曆資格被世界各國廣泛承認。
澳大利亞的教育具有世界一流的水準。這個人口前幾年才突破2000萬的國家,已先後有十三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所有的澳大利亞學校教育都是根據個體的需要、能力與興趣而設,使得每個學生都得以發揮其個人各方麵的潛能,並能運用於各行各業。
澳大利亞教育係統可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①中小學;②由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TAFE)構成的職業培訓係統;③為海外學生提供英語課程的英語補習學校(ELICOS);④開設商業、飯店管理、航空駕駛等職業課程的私立學校;⑤大學。
澳大利亞的教育體製大致承襲英國的係統,小學6年(即1-6年級);中學6年(7-12年級,不分初中高中);專科2-3年;大學3年。依據科係的不同,其修業年限也有差異,例如:文、商、理科3年,工科4年,法律4年或5年,醫科6年。一般要進入專科以上學校進修者,必須完成12年教育。澳大利亞學生在12年級畢業後若想繼續進修,可以有兩種選擇:第一,以實務課程為主的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第二,具有學術理論性質的大學課程。申請資格以12年級的畢業會考成績為依據。
大學預科班課程:澳大利亞的大學預科課程是為全海外留學生設計的課程,為他們所報讀的大學本科學習作準備,本地居民是不需要進入預科班課程的。澳大利亞的大學預科班是為了幫助那些已經在自己國家完成12年級的高中教育,但是無法直接申請進入澳大利亞的大學的申請者,通常為期一年。
澳大利亞的大學水準極高,被英國泰晤士報評為全世界第三。著名高等院校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昆士蘭大學、莫那什大學、阿德萊德大學、西澳大學、悉尼科技大學、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等。
澳大利亞擁有完善的全民公費保健係統,名叫國民保健(Medicare),創辦於1984年,澳大利亞國民每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醫療保健係統的總排名(2009年),澳大利亞名列全球各國第12位。澳大利亞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可以在全國的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料顯示,在2006年至2010年的世界各國人口預期壽命排名中澳大利亞以平均壽命81.2歲排在世界各國第五位。